相信很多妈妈都知道,母乳喂养对宝宝来讲是最好的。所以越来越多的妈妈选择给宝宝母乳喂养。但是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妈妈却也反应听到过很多“麻烦”:产后奶水少,就得喂奶粉;妈妈感冒咳嗽,宝宝就不能吃奶了;纯母乳喂养的就真的不用喂水……
这些说法让妈妈们有的竟然放弃了母乳喂养,有的使得妈妈在母乳喂养的道路上艰难前行。但,小编要告诉各位妈妈,在坚持母乳喂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开母乳喂养的这些误区, 下面跟着小编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!
误区一:哺乳前用消毒湿巾清洁
真相:
孩子不能活在真空里,正常肠道菌群不仅不会伤害孩子,还有助于孩子消化和吸收母乳,促进免疫系统成熟,预防各类过敏性疾病。正确做法:哺乳前只需用温热毛巾擦擦乳房就好。
误区二:生后前两天奶水少,不能饿着,还是吃点奶粉垫肚子
真相:
首先和母乳喂养指南是违背的,其次人体的调节机制是很奇妙的,新妈妈生完宝宝后,乳汁的分泌量和宝宝的胃口是基本一致的,乳汁少,宝宝的胃容量也小,而且,宝宝的嘴唇刺激母亲乳头越早、次数越多,越会让妈妈早产奶、多产奶,所以要求尽早开奶。
生后两周是建立母乳喂养的关键时期,产后1小时内帮助宝宝尽早实现第一次吮吸,争取第一口奶是母乳。
误区三:定时喂奶
真相:
0~3月龄以内的宝宝要按需喂养,应频繁吮吸,每日不少于8次,这样可以让乳头得到充分的刺激,促进乳汁的分泌。宝宝月龄小胃容量也小,而身高、体重增长得又快,因此增加吃奶频次,可以满足奶量需求。
胃容量随着月龄增加逐渐增大,3个月后逐渐形成3个小时一次,也有宝宝4个小时一次。因此,评价宝宝吃奶总量是要看吃奶次数和每次的奶量,两者缺一不可。
误区四:宝宝一直吃,是奶量不足的表现
真相:
宝宝一直要吃,可能是为了满足“吮吸需求”。有的宝宝吃奶时间很长,不管啥时候奶头都拔不出来,这很可能是因为宝宝天生的“吮吸需求”比较强烈,而不是没吃饱。
建议把喂奶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,如果宝宝满月后吮吸欲仍很强,可以尝试用安抚奶嘴。并且定期检测生长发育情况,来判断奶量是否满足需求。另外,有的宝宝总是很烦躁的哭闹,吃几口奶就哭,哭几声又吃,这种情况要考虑肠胀气或者肠梗阻等病理状态,需要找医生排除了。
误区五:妈妈感冒咳嗽,宝宝就不能吃奶了
真相:
做好防护措施最重要。妈妈戴好口罩(厚的棉质口罩,不是一次性口罩),以免呼吸道传播疾病;母亲感染后,病毒细菌并不能从乳汁中传给孩子,而母亲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可以从乳汁传给宝宝,增加抵抗力;
当然不严重的疾病,不是必须药物治疗的能不吃就不吃药,但大部分药物进入母乳的量都比我们想象的小很多,所以实在难受不必死扛着,药物选择要找医生,而不是跟着感觉走。
误区六:纯母乳喂养的就真的不用喂水
真相:
母乳喂养指南说的很清楚,6月内母乳是完全满足宝宝的所有需求,母乳中主要成分是水,这些水对宝宝来说足够,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,比如腹泻时喂一些补液盐,可以保证水分以及电解质的平衡;
高烧时适当的喂一点白开水帮助宝宝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,有助于降温;
夏天出汗特别多的时候,还是需要喂一些温开水保证体内水分。
总之,妈妈们一定要多多学习母乳喂养的正确知识,避开哪些误区哦~~
点赞 | 没用 | 路过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