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,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,我国制定了包括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在内的消除麻疹策略,在全国启动《2006-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》。
但有很多家长都特别担心,宝宝在接种疫苗之后出现不良反应。因为这对于不太懂医学知识的家长来说,出现不良反应之后,都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应对。
案例:我女儿打完疫苗第二天发烧,咳嗽,流鼻涕,腹泻,两天后烧退了,但继续咳嗽,一周后加重,一直病了三周多。这之间没去上幼儿园,几乎每天都去医院看(复诊和打针),医院诊断是支气管炎和肺炎,无法确认与麻疹疫苗有没有关系。但在医院就诊的这两周里,每天都能碰到几个小孩是打了疫苗以后发烧咳嗽,几乎相同的症状,都是顽固不愈。
我和她妈本来都是相信和支持卫生部的,而且担心不打的话幼儿园会歧视,所以才第一天就带孩子去打了。但没想到后来会这样。打电话去防疫部门问,都一口咬定发烧是正常的,其它不是疫苗的问题。可想而知,我孩子和其他有相同症状的孩子肯定都不在这400个例之列。我们还是在北京,三环以内,卫生部门都是这样的统计和办事风格,可想而知在全国其他地方会怎么样了。再也不敢相信卫生部了
对于家长的担忧,专家的回答是麻疹疫苗对于多数人来讲是安全可靠的,即使出现了不良反应也是暂时性的,能够缓解的。注射麻疹疫苗能够有效防止麻疹病毒的传播,没必要因为一棵树而失去整片森林。麻疹疫苗不良反应,别怕!
麻疹疫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呢?
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及刺痛,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~12日出现发热(38.3℃或以上)或皮疹。 罕见的接种反应包括一些轻度的局部反应,如红斑、硬结和触痛、喉痛及不适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,极其罕见的有过敏反应、一过性的关节炎和关节痛。
现状:有不良反应的只是少数
专家介绍,之所以要广泛地推广强化免疫,是因为2006年,中国所在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确定了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。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已确定该目标的国家应当通过强化免疫消除易感人群,无论既往患病史及免疫史如何,接种对象均应再接种一剂麻疹疫苗。
而这次强化免疫是为既往未接种过疫苗的人群,例如外来务工人员,或因个体差异等其他原因免疫不成功的人群提供一次补种的机会,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人体免疫力水平,形成免疫屏障,阻断病毒传播。
专家认为虽然有少数人注射疫苗后有不良反应出现,但这种发热反应属于疫苗接种后的一过性不良反应,通常短时间内能够自行消失,不存在对内脏功能的损害,因此麻疹疫苗是安全可靠的。
原因:发烧、起疹子与个人体质有关
“我们孩子打完疫苗后就开始发烧,”“没过几天就浑身起疹子,为啥?”在接种门诊负责接种工作的任静说,有些家长一看见孩子打完疫苗后有不良反应,就自然地把这些都归结到疫苗的头上。其实,这种论断并不科学。
其实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,疫苗本身的成分与不良反应有关。像麻疹疫苗的加工过程是在鸡胚细胞上进行培养,因此对鸡蛋、蛋白过敏的人群,对于这个疫苗就会过敏,是不允许注射这个疫苗的。
专家解释说,另外还可能与人群的免疫力、个人体质有关。例如正处于感冒潜伏期的患者,很可能注射完疫苗后,感冒才开始发作。而这种情况也是常见的。
对策:一般反应通常不需特殊处理
出现了不良反应,是否需要进行特殊处理?任静分析,注射麻疹疫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种,一是一般反应,二是严重反应。
而一般反应通常是一过性的,也就是短暂的不良反应后,症状就会自行缓解到消失,这种情况是不需要特殊处理的;而严重反应,可能会发生过敏性紫癜、过敏性皮疹等异常反应,这就需要及时咨询接种医生,及时就医。
孩子接种麻疹疫苗后该如何护理?
预防接种后要好好照料,多喂些开水,让儿童适当休息,不要做剧烈运动,不要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,暂时不要洗澡,有时小孩会发生“接种反应”。预防接种会有两种反应:一种是一般接种反应,有可能是局部反应,也有可能是全身反应。如:在注射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灼感和刺疼的感觉,还有个别儿童在接种后5~12天会出现发烧或皮疹,但很快就会消失。
轻微发热,精神不振,不想吃东西,哭闹等,这是由于制品本身所引起的反应,一般来说,由于生物制品引起的接种反应轻微,时间也比较短,也不需要做任何特殊处理 。个别可能会高烧,应及时就医,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。另一种是异常反应。
异常反应发生原因跟个人体质有很大关系,一般表现为晕厥、过敏性休克、过敏性皮疹、接种疫苗后全身感染等 。过敏体质儿童容易发生异常反应,父母应该多加注意,在注射之前和医生说明。如果你的儿童不宜接种,但是遇到特殊情况,比如被狗咬伤而必须接种时,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注射疫苗。服用了药建议你去医院问一下医生!
哪些人不能注射麻疹疫苗
据介绍,像严重疾病患者、急性或慢性感染者、发热者、对鸡蛋有过敏史者、妊娠期妇女、过敏体质者,都不能进行麻疹疫苗的注射。
是不是过敏体质并不能自己判断,例如知道自己是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结膜炎,就认为自己是过敏性体质。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、检查数据来诊断。
本文由孕宝网(http://www.yunbao.net/)小编编辑整理